新时代太极拳的价值研究

时间:2023-06-09 17:00 来源:

2022年10月16日,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,大会的主题是: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弘扬伟大建党精神,自信自强、守正创新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已作出重大判断“经过长期努力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,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。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增强人民文化自信,太极拳是一张文化名片,是一支重要的力量。怎样继承好、发展好太极拳,怎样使太极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,为“健康大中国”服务,是新时代太极人的首要任务,也是未来太极拳的发展方向。

太极拳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,它的理论思想基础要追溯到上古时期。在上古时期,伏羲“一画开天地”,从此有了天地的秩序。人类在天地自然之中该如何自处?于是有了“天人合一”的哲学观,也产生了中国人独有的养生观。北宋思想家周敦颐著书《太极图说》,深刻地揭示了太极图的哲学思想,为其后太极拳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。到了明代时期,武术有了较成熟的发展,很多新的武术拳种也应运而出。辽东修道真人张三丰此时游历在武当山,他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,结合武术、养生术,创造了太极拳十三势,开创了武术往內修的先河。这是中国传统养生观、传统哲学观和武道三者相结合的产物,凝聚了无数代人的智慧。明代后期王宗岳《太极拳论》的问世,是太极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,从此太极拳练习者有了更明确的指导方法和参考标准。晚清时期,杨氏太极拳开创者杨露禅更是把太极拳带到了世俗社会,使太极拳被大众所熟知。今天,太极拳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风雨历程,在我们这个新时代,呈现出的形式多姿多彩,百花齐放,练习者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。在当前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,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,人们对精神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。快速的发展容易导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脱节,物质越来越丰富,精神越来越空虚,人们普遍缺乏信仰,甚至迷失。由于生活工作压力大,生活习惯不良,身体也越来越糟糕,甚至出现老年病年轻化的倾向。据不完全统计,抑郁症患者也远远大于以前,失眠人群更是不胜枚举。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,精神状态,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首要健康任务。根据多年我对太极拳的体悟与研究,结合生活实际,总结了在当前人们学习太极拳,集中在几个方面的益处与帮助。个人浅见,如有不足,还望指正。

第一,太极拳在健康养生和疾病预防上的作用。首先,太极拳有增强气血,平衡脏器功能的作用。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,身体已经过早的消耗身体的元气。在工作中,为了出业绩,高效率,工作上加班加点,晚上熬夜,这已经成为现代中青年人的生活习惯,甚至小朋友为了完成作业,也是做到晚上10点11点。种种以上行为已经超出了身体正常运转的程度,属于超负荷运转。人的作息规律应该遵循太阳规律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意思是说,当太阳升出来的时候,人们应该起床做适当的活动,以激活沉睡了一夜的身体,太阳下山以后,人们应该停止工作和劳动,让身体和神经放松下来,慢慢进入休息入眠的状态中。如果身体为了应付每天过度的压力和强度,会过量调动身体的元气来为其所用,时间久了,就会慢慢出现血压高,血糖高,心率不齐,心悸,以及头痛头昏等症状,这都是因为提前消耗身体元气所导致。太极拳通过放松肌肉筋骨,放松神经,以意识导引气血在身体里均匀而缓慢的流动,同时疏通身体的血管,保证每个器官都能得到有效的滋养,给予补给,让脏器功能有效的运转,从而补足身体所耗的元气。这样长期习练就可以有效预防身体由于过度消耗而产生的各种疾病。其次,太极拳有疏通淤堵,排除身体垃圾的作用。中医上讲,“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”。意思是说,如果身体某处发生某种疼痛,是因为身体不通所导致,如果身体是通畅的,则不会有痛症。现代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不良,作息不规律,是导致身体淤堵的主要原因,状况有如下几点:早晨起床晚,着急上班,来不及吃早饭;晚上下班晚,饭吃得晚,用餐时间长,容易摄入过量;外卖吃得多,垃圾食品吃得多。现在食物为了延长保质期,会过多增加防腐剂,为了使肉类、海鲜快速生长,会使用激素等等问题。如果长期食用此类食品,必然导致身体垃圾过多,排不出去,造成身体淤堵。随着年龄不断增长,代谢能力逐渐降低,有害物质会越来越多,时间久了,必然导致身体生病。太极拳通过意气在身体内不断运转,可以有效疏通经络里,血管里的有害物质,打通身体不通的地方,让身体有效畅通的工作,长期习练太极拳,有害物质不会在身体里造成淤堵,自然百脉通畅,神清气爽。

第二,太极拳在情绪管理上的调节作用。很多人在生活当中容易活在某一种情绪里,譬如开车堵在路上,令人容易焦虑,甚至产生“路怒症”。家里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,家长容易生气,容易上火。身体生病了,容易产生恐慌,害怕,不安的情绪。在社会中会攀比,甚至会产生嫉妒,怨恨等情绪。以上种种情绪都是人类常见的情绪状态,不知不觉,我们容易被这种情绪所左右,甚至陷入痛苦之中。怎么样从情绪中走出来,怎么样觉察到自己的情绪,怎么样管理好自己情绪是至关重要的。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,要求做到心静,体松,神意进入一种觉察的状态中,感知气血在身体内的流淌,感知空气中空气的流动,身体越来越放松,心灵越来越愉悦,身心都达到一种极度和谐的状态。当一个人心里静下来时,会容易察觉到自己的心理状态,如果有想不通的事情,此时会慢慢想通。如果有焦虑,不安的情绪,也会随着意气的流动,不好的情绪会慢慢释放。如果有愤怒,有怨恨,也会随之慢慢释怀。长期习练太极拳者,情绪相对稳定,觉知力会比较高,不容易陷入某有一种情绪中。身心是一体的,心理状态不好,身体便会容易出问题。中医上认为,七情六欲对身体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。譬如恐惧会伤肾,思念会伤脾,怨怒会伤肝,欢喜会伤心,忧虑会伤肺。情绪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。如果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不管在生活中,还是工作中,时刻保持一种身体轻松,心理平静的状态,这样对个人,对家庭,对社会都是一种正能量的存在。

第三,太极拳在防身安全上的作用。太极拳作为武术界特殊的存在,可能是世界上习练人数最多的武术拳种。但是绝大多数人习练太极拳可能不是为了技击防身,是为了修身养性,益寿延年。但是,太极拳的技击能力,是绝对不容忽视的。太极拳的技击特点是“以柔克刚”“以小搏大”“以慢止快”“后发制先”。这些特点看起来似乎都是违反常识的,其实不然,从历史的角度看,太极拳是在外家拳的基础上,结合道门内功心法而产生的,太极拳不但具备外家拳的实战技术,还另外走了一条反常规的发展路线,那就是阴阳虚实辩证的发展路线。也是说,太极拳实战的原则不是“唯快不破”“大力胜小力”等外家功夫,更不是硬碰硬的对抗,而是强调虚实的变化,强调“借力打力”,强调以“巧”劲破坏对方的平衡,让对方失去稳定性,产生“自跌”现象。如果没有把太极拳功夫练到一定境界是无法真正做到这些的。绝大多数太极习练者都清楚太极拳讲究“放松”,“松松松,太极功”,但是很多人没有真正弄明白“松”背后产生的东西。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太极劲是怎样形成的,为何不用力能产生“劲”。首先要知道太极拳讲的“松”不是“懈”,很多人把“松”练成了“懈”,以为不用力就是“松”,这是错误的认知。其实,太极拳的“松”并不是不用力这么简单。大家都知道身体上的“力”是由肌肉紧张收缩产生的,对抗中身体不断收缩肌肉筋骨来完成“力”的输出,如果放松了就没有力了,那么太极拳的“松”怎么转换成“力”或者“劲”呢!?在习练过程中,通过意识“松”筋骨肌肉,肌肉不僵,使经脉通畅,从而身上“空间”变大,把对方的“力”化到脚底,这样作用不到自己身上。如果功夫高,还可以转换到对方身上,让彼之力打到彼身上。其次,气血活跃起来以后,“气”足了,在身上慢慢产生了“丹田”。“丹田”是一种能量存在形式,是形成劲的物质基础。它可以与外部环境完美结合,和谐统一,同时受“神意”的调控。在与对方搏击对抗中,用自身的“丹田”能量去感知对方,“拿住”对方,再同时把对方的力作用到对方身上,也就是“借力打力”。在这过程中,“神意”起到关键性作用,像是一场军事战斗的中央指挥部,“丹田”能量就是你的兵,中央指挥到哪,兵就打到哪,有“能量”,有技法,才有战胜对手的可能。太极拳还是知己知彼的功夫,也是“人不知我,我独知人”的功夫。在双方交手的过程中,要清楚对方的重心、用力方向都了如指掌,做到处处抢得先机,而同时不能让对手控制自己的平衡,这样方能胜券在握,百战百胜。太极拳技术技法在实战中是不寻常归的,但是,真正能用好的人“代不数人”,原因有很多,大致有以下几点:譬如,大多数习练者只是修身养性,并不练习实战技术。其次,习练者缺少明师引路,自己练习不得法。再次,缺少训练环境,缺少长期的练习搭档等等。

太极拳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是传统体育运动的优秀代表。它当中所蕴含的阴阳辩证的智慧,“天人合一”的自然观念,是我们迈向新时代的力量源泉。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应该文化自信,历史自信,不断学习,在物质高度发展的今天,我们更需要静下心来,调整好心态,安顿好内心,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态,来迎接新时代的到来,实现“健康大中国”。

作者单位:乾元精舍


编辑:
图片新闻